新聞-自我極限的探索超越-徐永旭的「黏土劇場」

出版單位:高雄市政府新聞局

文/林昀熹 攝影/鮑忠暉.林昀熹

很少有這樣的觀展經驗:走進高雄市立美術館四樓「黏土劇場」展廳,一件件超過兩公尺的巨型不規則陶圈,交錯地矗立在整個空間中,讓人一走進展場,就感受到進入迷宮般的撲朔迷離氛圍;進一步走近,海帶一般的造型使其看似柔軟輕盈,與認知中陶土作品的硬實兩相衝突,但它們又是那麼薄,薄到讓參觀者走過每一件作品旁時,一方面對於這些作品所展現的力度與難度感到驚嘆,一方面卻又小心翼翼,深怕腳步太重、甚至一個呼吸,就把作品給震倒、弄碎了,這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感受,有些觀眾甚至說:「雞皮疙瘩都起來了!」

「黏土劇場」是藝術家徐永旭2008年的個展,展區分為兩個,一區佈滿巨型陶圈,另一區則是由兩面巨型螢幕與鏡面所組成的橋;二者雖然媒材完全不同,卻有著相同主題:對自我的觀看與對話。

展出現場的陶圈,是藝術家做了四十座之中的二十餘座。徐永旭表示,這次創作對他個人而言,最大的意義在於創作的過程;歷時兩年半、每天十三、十四小時的工作期間中,徐永旭不斷地將陶土圍著桌子捏塑,並且一圈一圈地疊高,要把陶土壁捏到最薄、卻又要能夠自然豎立,並且順利燒製、運送,過程中充滿了焦慮、不安、疲憊與未知,然而徐永旭與多數人相反,他在進行下一件作品時,並非保留安全完成的要素,而是將上一件作品成功的因素去除,持續精神緊繃的狀態,透過這種狀態與長時間的勞動,觀察這個創作的動作,會在自己身上產生怎樣的影響,並且在過程中,讓自己觀察自己,與自己對話,然後逾越自我。

而每一件作品,更是藝術家一點一滴捏塑而成,起先用手指,等到反覆的動作成為習慣之後,徐永旭為了不被「慣性」所役,改用手背捏陶,然後是手臂,甚至還曾以臉頰來捏塑作品。因此作品肌理上滿佈著徐永旭以全副身心與陶土相融的觸痕與力道,令人格外感動。

出生在高雄市的藝術家徐永旭,經常從事大型陶藝品的創作,近年則分別在台灣、紐約、日本、韓國、北京擔任駐地藝術家;在進入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深造之前,徐永旭曾擔任22年的小學老師,年輕時也曾是田徑選手,得過多次獎項,後來還投入古箏彈奏,開過幾次演奏會,然因病無法繼續,又改行從事陶藝至今。徐永旭表示,「黏土劇場」這個計劃其實尚未完全結束,接下來他要將大部分的陶圈破壞掉,記錄整個過程後,進入下一個創作階段。也許徐永旭的創作就像他的人生歷程,總是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極限的探索與超越,就讓我們期待他的下一個作品!

新聞來源:http://kcginfo.kcg.gov.tw/Publish_Content.aspx?n=A22859B204186560&sms=6A6B57F5FE966020&s=E67B619C3E3033C9&chapt=6062&sort=1